瑶医非遗拉珈瓦针疗法的由来
瑶医“拉珈瓦针”是瑶族传统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色技法,其名称与瑶族支系文化及工具特性相关。
“拉珈”是瑶族的重要分支之一,主要分布于广西、湖南等地,其语言和习俗保留了大量瑶族原生文化元素。瑶医针灸技法常以支系命名,“拉珈瓦针”源自拉珈瑶族的传统疗法,体现了该支系对自然材料和经络理论的独特应用智慧。瑶医历来强调“以毒攻毒”“以通为用”。
可采用金属(如银针)或经草药炮制的竹针、骨针,兼具刺入与药性渗透的双重作用;
瑶医针灸以“自然与人体和谐”为核心,其理论保留瑶族特色•
祛风除湿功能:瑶医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、筋骨疼痛等症,而拉珈瓦针可能针对此类病症设计,通过针刺配合药液增强逐风利湿的效果。
“拉珈瓦针”作为瑶医特色针灸的代表,其名称承载了瑶族支系文化、工具特性及功能定位,是瑶族自然哲学与医疗实践结合的产物。尽管具体历史记载有限,但其技术内核与瑶医“祛毒扶正”“外治内调”的理念一脉相承,并在现代传承中持续焕发活力。
瑶医非遗拉珈瓦针疗法的作用
瑶医拉珈瓦针疗法及功效刺血疗法,针刺入血、放血术等。它是用三棱针刺入络脉,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。它具有泄热祛邪,通络止痛、祛瘀消肿、调和气血及镇静等多种功能。
针刺穴位放血疗法,具有疏通经络、化瘀活血、解毒清热、止痛消肿、开窍醒脑、泻热救急等功效。放血疗法能治疗上呼吸道炎症、高血压、三叉神经痛、疖肿、痛经、不孕症、癫痫、耳聋、眩晕等近百种疾病。事实证明,放血疗法常常能取得药物疗法所达不到的效果。
一、对血液成分的影响: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影响。
二、对血管功能的影响:刺血疗法的主要依据是"病在血络" ,而直接刺破血管出血又是刺血疗法的主要方法。因此,刺血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客观存在。
三、神经及肌肉的影响: 刺血治疗各种神经性疼痛及面神经麻痹、中风后遗症、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有良好效果。
四、对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:刺血疗法有调动人体免疫功能、激发体内防御功能的作用。刺血不仅能治疗疾病,还有增强体质、预防某些疾病发生的作用。如有人取外关、中冲、少商刺血预防流行性感冒、小儿腮腺炎,有较好效果。
五、对消化功能的影响:有人以四缝穴刺血治疗小儿营养不良。这说明刺血对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显调整作用。瑶医拉珈瓦针疗法是在瑶医理论的指导下,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泄热排毒、平衡阴阳、邪祛正安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。